6月13日,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,来自悉尼雷文斯伍德女子学校的学生参加“巧刻乾隆印”互动课程。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
新华社悉尼6月13日电 通讯:把故宫文化带回家——故宫互动体验课程走进悉尼中小学
郭阳
“它们是独角兽吗?”澳大利亚悉尼洛雷托·基里比利女子学校一名四年级学生兴奋地问。
“它们的确很像西方神话中的独角兽,但在中国古代,它们被叫作天马和海马。谁能找出它们有哪些不同?”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范雪纯老师边解答,边抛出一个新问题。
12日下午,互动体验课程“发现紫禁城”走进洛雷托·基里比利女子学校。学生们席地坐在教室的投影屏幕前,跟着范老师“游览”故宫,结识“太和殿上的小精灵”——脊兽。
脊兽是置于古代大型建筑屋脊上的装饰性建筑构件,传说能够守护家宅平安,并可冀求丰衣足食、人丁兴旺,同时它们也有稳固屋脊和瓦垄的功能。一般古建筑最多使用9个走兽,只有太和殿上10样齐全。
在认清天马、海马后,范老师带着学生们结识了中国古代真正的独角兽獬豸,卷发的狮子和直发的狻猊,象征祥瑞的龙凤以及“排行第十”、人身猴面的行什。
尽管许多脊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以分辨,大部分学生听完老师的详细讲解后,都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称。学生们随后利用卡纸制作脊兽头饰。作品完工后,大家戴着头饰四处展示,并玩起自拍。
老师笑着告诉大家:“你们可以把剩下的头饰材料带回家,给爸爸妈妈、兄弟姐妹都做一个头饰。”
同日,在悉尼圣安德鲁斯教会学校进行的“巧刻乾隆印”课堂上,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颖翀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中国印章的起源、种类,以及和“乾隆印”关系密切的《石渠宝笈》系列书籍。为便于学生们理解中国文化,李老师还将“乾隆印”和西方的图书收藏章进行了类比。
刚听完讲解,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印章:先仔细描绘印章图案,再将图案转印在橡皮上,最后小心翼翼地篆刻——一个有模有样的“乾隆印”就出炉了。许多学生开心地到处盖章留念。一些学生还把自己的名字和学过的汉字刻在章上,骄傲地向老师展示。
八年级学生安吉丽娜·托尔诺高兴地说:“这是我做的‘乾隆印’,我把它印在了明信片上。我很喜欢它,有机会在学校做中国印章很棒!”
托尔诺说,她觉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有趣。她去过中国两次,参观过故宫、兵马俑。“4岁时,外婆带我上了一节汉语课,从那时起,我就一直在学汉语。我会继续学汉语,争取说得越来越好。”
李颖翀认为,互动体验课程能让孩子们更快接受相对陌生的外国文化,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。
李颖翀说,孩子们对故宫和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让她印象深刻,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让她非常感动。“我非常乐意在悉尼跟更多人交流中国文化。”
互动体验课程“发现紫禁城”自12日开始,为期两天,共走进4所悉尼中小学。该活动是悉尼中国文化中心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2018年“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”的一部分,相关活动还包括为期3周的故宫文创产品国际综合展以及专家知识讲座等。
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霜表示,这一系列以“传承与创新”为主题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澳大利亚民众了解故宫文化,把故宫文化带回家,也一定会推动中澳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。